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科技與社會研究一
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(Ⅰ)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吳嘉苓 
課號
Soc2015 
課程識別碼
305 6195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207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1STS1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拼裝車不但並非「落伍」,反而由於對於台灣農村社會產生最佳回應,而大受青睞?家務勞動電器化,例如瓦斯爐與洗衣機進入家戶,原來不一定讓媽媽省時省力?創新科技很少真正成為使用中的科技,反倒是使用常常造就創新?科技失靈並非意外,而可能是常態?科學界屢屢提出測量環境與食品的風險指標,但是專家之間通常都有歧異?愛滋療法的社會運動,不只是抗污名、爭資源,也挑戰了科學界雙盲試驗的黃金準則?

上述這些令人吃驚的研究成果,屢屢打破我們對於科技發展的主流想法,它們來自「科技與社會研究」(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,以下簡稱STS)這個活力充沛的新領域。STS為1960年代於北美與西歐迅速發展的新興領域,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之久的科技史、科學哲學、科技社會學等研究,以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與方法,探討科技與社會相互形塑的過程。近幾年,STS也在台灣日益成長茁壯。在這個科技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時代,這個社會爭議往往也是科技爭議的時代,STS做為一發展迅速的新興學門,已為歐美世界理解並介入科技社會所看重的研究領域,也逐漸成為台灣與東亞社會成為促發反思科技社會發展的利器。如果奶粉加入三聚氰胺、粉圓加入塑化劑,不只是黑心的問題;如果倫敦大橋與后豐大橋塌下來,也不只是人為不彰與技術失誤;如果興建核四的決策,不只是在立法院與公投之間擺盪,那STS期許能促發產生新洞見、新認識與新責任,以面對眼前各類的社會與科技爭議,。
 

課程目標
這門課是一門開給大學部學生的STS的導論課。我們將介紹STS研究的核心概念,提供同學們進入這個新興領域的導航圖。課程設計共分為「科技與社會的相互形塑」、「科技、風險與治理」兩大單元。詳細的課程設計,請見以下的每週單元介紹。這門課以英語世界與台灣STS的重要研究案例,作為深入瞭解STS取向的資源。採用的閱讀教材為《科技渴望社會》、《科技渴望性別》(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群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),以及其他國內外的研究論文。我們非常要求對閱讀內容精讀,透過對這些STS研究思潮的充分理解,來進行批判與反思。上課方式將是講課與討論各半;本課強調,唯有課前事先閱讀,課堂上才能進行實質而深入的討論。我們並設計了小作業與小組期末報告的設計,期待能夠透過同學們具創意的研究報告,豐富這塊還需要更多深入研究的新興學門。 
課程要求
本堂課的評分方式:(一)事前閱讀與上課參與20%。上課期間將針對事前閱讀進行簡答題測驗,選擇八次的成績計算。(二)三次小作業,每次15%,共45%。(三)期末報告,35%。如有抄襲或代筆,成績均以零分計算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4:00~16:00 備註: 約談前,請與老師確認。 
指定閱讀
每週進度與閱讀教材如下:

Week 1 (9.10) 課程介紹
觀看紀錄片「電燈泡的陰謀」(2007)

一、 科技與社會的相互形塑
Week 2 (9.17) 社會形塑科技:SCOT的觀點
林崇熙,2001,噤聲的技術 – 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,《科技博物》6(4):34-58。
Edge, David.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. (閱讀頁14-21)。

Week 3 (9.24) 科技與社會選擇:技術物的政治性與能動性
Winner, Langdon. 1986/2004. 「技術物有政治性嗎?」(方俊育、林崇熙譯,林崇熙校訂、導讀),
頁123-150於《科技渴望社會》。
邱大昕,2008,「殘障設施」的由來: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分析過程,《科技、醫療與社會》6: 21-68。

Week 4 (10.1) 從創新到使用
Westrum, Ron and Trevor Pinch. 2006. “Invention, Inventors and Design” in Science, Technology and
Society, edited by Sal Restivo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.
(http://www.oxfordreference.com/view/10.1093/acref/9780195141931.001.0001/acref-9780195141931-e-54?rskey=ND1Gh9&result=55&q=)
Edgerton, David. 2001/2004. 從創新到使用: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 (方俊育、李
尚仁譯,李尚仁校訂、導讀),頁131-170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。

Week 5 (10.8) 繳交、討論小作業I:科技展覽的科技史觀
請選擇以下的展覽參觀:
(1)台灣設計館;(2)日本代謝系建築展(3);或是其他與科技相關的展覽,包括台大的一些科技博物館。請運用前三週的上課內容,提出你的分析。分析請分成兩部分:(一)請問這個展覽,呈現了什麼樣的科技與社會的關係?有哪些你覺得很突破主流觀點,又有哪些你覺得值得商榷。請廣泛運用前三週的閱讀教材論點,並以現場的展覽(例如輔以照片)做為佐證,提出你的分析。(二)想像你自己是策展人,你可以提出什麼樣的修正或其他作法。字數請限1000-2000字。

Week 6 (10.15) 使用者研究
Cowan, Ruth Schwartz. 2004,家庭中的工業革命(楊佳羚譯,成令方校訂、導讀),頁97-128
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。
駱冠宏,2007,〈騎過半世紀:台灣機車性別文化史,1930s-2007〉。高雄:高雄醫學大學性別
所碩士論文(閱讀第五章)。

Week 7 (10.22) 科技與現代性
Schumacher, E. F. [1973]2004. 《小即是美》(李華夏譯)。台北:立緒。(閱讀第十章「人性化的
科技」,第十二章「發展中級科技以解決社會與經濟問題」
谷崎潤一郎,[1933](2007)《陰翳禮讚》(李尚霖譯)。台北:臉譜。

Week 8 (10.29) 繳交、討論小作業二:科技設計如何可能擴展行動力
請訪問一位(1)身心障礙者(聽障、視障、身障等);(2)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或配偶;或(3)老人,使用手機的經驗。請討論(一)這位受訪者使用手機的方式,與你自己最大的不同之處;(二)這位受訪者如何使用手機,增強自己的行動能力;(三)是哪手機哪些特殊的設計,以及使用手機的社會技術網絡,使得增能變得可能;(四)根據受訪者的建議,或是你的觀察,有哪些手機的設計,以及手機使用的基礎設施與制度,值得依照受訪者所屬社群的需求而予以改進。作業要能兼顧文字與圖像來進行說明、分析,並請擅用課堂的閱讀教材來分析。文字請限1000-2000字。
當日上課客座主講:陳惠萍(台大社會所博士班):台灣太陽能光電的設計與使用

二、科技、風險與治理
Week 9 (11.5) 爭議研究
Martin, Brian and Evelleen Richards. 1995. Scientific Knowledge, Controversy, and Public Decision
Making. Pp. 506-526 in Handbook of Science & Technology Studies, edited by Sheila Jasanoff, Gerald E. Markle, James C. Petersen and Trevor Pinch. London: Sage Publication.
*該週進行Open space,並形成小組報告題目

Week10 (11.12) 科學知識的建構與再現
Harding, Sandra. 2004. 多元文化與後殖民世界中的女性主義科技研究(蔡麗玲譯,傅大為校
訂,蔡麗玲導讀),頁169-196,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。
Schiebinger, Londa. 2004. 「『獸』何以稱為『哺乳』動物」(余曉嵐譯、陳恆安校訂、導讀),
頁19-75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。

Week11 (11.19) 科技事故與災難
Perrow, Charles. [1999]2001.《當科技變成災難:與高風險系統共存》(蔡承志譯)。台北:商周出版。(閱讀第三章「複雜性、相依性與浩劫」)

Week 12 (11.26)
繳交、討論小作業三:具性別敏感度的科技創新
請仔細閱讀史丹佛大學的gendered innovation網站:http://genderedinnovations.stanford.edu/
請閱讀其基本理念以及方法之後,在科學、健康/醫學、工程、環境領域的二十多個具體案例中,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案例,仔細閱讀。請將其研發成果,以中文的「懶人包」方式予以介紹。

Week 13 (12.3) 界定風險
Fischhoff, Baruch, Chris Hope and Stephen R. Watson. 1984. “Defining Risk” Policy Sciences 17:
123-139. (閱讀前六頁)
林宜平,2011,死了幾位電子場女工之後: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。《科技、醫療與社會》12:
61-112。

Week 14 (12.10) 風險、規範與治理
Collins, Harry and Trevor Pinch. 1998. “The Science of the Lambs: Chernobyl and the Cumbrian
Sheep Farmers.” Pp. 113-125 in The Golem at Large: Why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Epstein, Steven. 2000. 民主、專業知識、和愛滋療法運動(程雅欣譯、吳嘉苓導讀、校訂),
頁225-256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。

Week 15 (12.17) 另類科學與科技
雷祥麟,2002,〈劇變中的科技、民主與社會:STS(科技與社會研究)的挑戰〉,《台灣社會研
究季刊》45(3):123-171。

Week 16 (12.24) 小組期末報告I

Week17 (12.31) 小組期末報告II

Week 18 (1.7) 期末綜合討論
*繳交小組書面報告
 
參考書目
請參考授課大綱檔案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0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17  社會形塑科技:SCOT的觀點 
第3週
9/24  科技與社會選擇:技術物的政治性與能動性 
第4週
10/1  從創新到使用 
第5週
10/8  繳交小作業I:科技展覽的科技史觀 
第6週
10/15  使用者研究 
第7週
10/22  科技與現代性 
第8週
10/29  繳交、討論小作業二:科技設計如何可能擴展行動力
客座主講:陳惠萍--台灣太陽能光電的設計與使用 
第9週
11/5  爭議研究
*open space決定期末報告題目 
第10週
11/12  科學知識的建構與再現 
第11週
11/19  科技事故與災難 
第12週
11/26  繳交、討論小作業三:具性別敏感度的科技創新 
第13週
12/3  界定風險 
第14週
12/10  風險、規範與治理 
第15週
12/17  另類科學與科技 
第16週
12/24  小組報告I 
第17週
12/31  小組報告II 
第18週
1/7  期末綜合討論:作為一個STS人